2024年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学生家长,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四年光华,抵挡不住离别一夏。人生匆匆,又到了离别的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政法大学20__届本科生毕业典礼。这一光荣时刻属于在座的所有20__届毕业生。首先,我单方面宣布,你们毕业了!我不得不说,这就是璞玉成璧,破茧成蝶!你们毕业是个奇迹,因为你们本身就是奇迹!你们在这儿这么帅萌,我想问:“你家里人知道吗?”
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向辛勤培养你们的家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精心培育你们的教职员工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四年前,你们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从此之后,你们就一直驻扎在首都的边疆——昌平。四年来,你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这个“小而美”的校园里,你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树立了志向,砥砺了品行,建立了情谊,完善了人格。此外,你们还感受到了夏日宿舍空调的清风,目睹了主楼和端升楼的美容,体验了课堂上的多元与包容,察觉到了学校争创一流的大气与新风。对了,还有图书馆的占座系统,更是让拂晓狂奔的占座成为一去不返的校园神话。
作为校长,我想说,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你们是见证者,也是创造者,学校因为你们才变得更加美好。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哈!
今天,在与你们话别之际,我忍不住想,大学到底能给你们提供什么?在你们走向社会之后,大学四年的教育,还能留下什么?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具备不具备启蒙的能力很重要,但对于你们而言,就像康德所说的,能不能自主和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更为重要。在这里,我要对大家提三个希望,与大家共勉!
首先,我希望你们做一名坚守“法治天下”理想的闻道之士。
法大之大,在其情怀。“经国纬政,法治天下”就是我们教育的大道。对于道理,人们在知晓之后,往往有三种态度,《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显然,我们应该做上士,闻道之后,虽百折千回而不改其志!“凡我在处,即是法大。”说的就是对道的坚守,一种慎独的功夫。但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光我们自己坚守还不够,我们还要努力,让法治的理想成为社会的共识,让法治成为这个大时代的价值诉求,让法治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清华大学的何兆武教授在《上学记》中说,要想实现幸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所以,我们必须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奋斗。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想必很多同学都看过了。剧中,“赤子之心”被反复强调。毫无疑问,当下的你们,都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可是在走出象牙塔之后,你们是否还能够保持这份情怀?我并不打算向你们兜售冠冕堂皇的东西,只是希望你们能够记住,“经国纬政,法治天下”不仅仅是一句被印在校园纪念册上的话,而应当镌刻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或许在你们踏入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你们会直面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你们会遭遇法治信念受到挫折的窘境,甚至你们会觉得这句话虚空缥缈,我无法要求你们永远“伟光正”和“高大上”,但是,我期望你们能够勿忘初心、久久为功,坚定法治信念,坚守法律底线。如能够做到这两点,你们就算坚持住了一颗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
其次,我希望你们做一名“困而知,勉而行”的栋梁之才。
《中庸》上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大家今天毕业,做到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未来走向社会,还要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去体察以往知识经验的利弊,更要在失败和挫折中,去感受老师们教给你们的东西有用与否,去体会坚守理想和真理的代价与可贵。《赵州禅》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禅的僧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道?”赵州指着寺墙外面说:“墙外便是!”学僧忙回应:“问的不是这个。”赵州故意反问:“问什么道?”学僧很认真地说:“大道。”赵州回答说:“大道通长安。”诸位可曾明白赵州禅师的点化?学校所传之道与麦当劳胡同的道其实是相通的,不明白这个,是到不了长安的!
同样,大家在“勉而行”的过程中,要有“自拔于流俗”的志气;要有“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心胸;要有“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态度;要有“不求近效,铢积寸累”的耐性。这样坚持下去,则一定会有一番成就来回馈社会。
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做《寿司之神》,讲的是小野二郎制作寿司的事情。寿司看起来很简单,鱼肉、米饭、加上醋、盐、酱油而已,但小野二郎能成为寿司之神,却是将简单的东西做出一种别样的味道。他的寿司体现出一种“职人精神”。所谓职人,在日语中是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所谓职人精神,就是不仅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每一个环节都尽心尽力,而且要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当成自己人格的寄托。“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我们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职人精神。无论你们以后走向哪个工作岗位,从事怎样的工作,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秉持职人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将工作真正作为自己的事业、注入自己的人格,而非简单的“搵食”。这对你们的职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我希望你们做一名知道“有无之用”的睿智之人。
近些年来,对于大学教育的价值有着方向性的争议,是要更多的跟社会需求靠拢,还是要坚持大学形塑心智的定位,似乎没有明确的结论。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的定位吧,他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由此看来,大学教育不仅是为着未来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就是生活的历程。我们的教育既要关注日常生活,也要在意非日常生活,更要构建可能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法大这些年来专注于“专、实、博、雅”本科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立意所在。顺着杜威的意思来说,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当然是每个人都要去读的无字之书。
如此说来,大学教育的价值争论何尝不是生活选择的困惑。老子曾经智慧地指出二者的辩证关系,他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们生活选择的每一步不能简单地以有用与否、回报多寡作为依归。
史上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讲的是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么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地说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听了恍然大悟。庄子感叹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这些年,我常常看到很多走出校门的人,或者喜欢放言高论,持才使气,最后无所成就;或者勤勉刻苦,精明强干,但最后受制于格局而遭遇事业天花板。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体察有无之用,开创自己事业的王道。你们今后人生的道路难免坎坎坷坷,当囿于困境时,倘若你能自强不息,勇于爬坡过坎,我也敬你是条汉子。
我知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我对大家提的三点希望只讲一遍,免得你们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讲一遍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我就心满意足了。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同学们,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送别诗,他的意思是说,门前若没有路可以供人们南来北往,那么大家一直待在一起,也就可以免除别离之愁苦了。杜牧的情感是真挚的,但未免有些消极。我想给它改成“门外纵有南北路,人间当免别离愁”。在这样的大时代里,你们应该走向社会,去一展所长,方能不负所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四年前,你们带着行李和梦想,从五湖四海而来,聚集在昌平这一方天地里。四年倏忽而过,如今,你们又将带着行李和梦想,从这里出发,奔向五湖四海,奔向未来。
前几天,英国脱欧了,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但据说第二天就有200多万英国人后悔了。这引起我对离别的再思考。其实,学生毕业离别母校是世间最美丽的离别,对学校和老师而言,既有不舍,但更满怀期待相送;对同学们而言,既有淡淡的伤感和离别的惆怅,又有离家的兴奋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向往。
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离校了,但你们不可能像英国脱欧那般“脱法”,你们是法大的种子,你们是法大的火种,你们是法大的春夏秋冬。
同学们,请你们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你们都代表着法大,你们就是法大;母校心里始终装着你们,法大与你们同在!
同学们,离别终将来临,但梦想永不消散!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你们一切安好!不负平生!
谢谢诸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