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2020-03-25 来源:华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作者:邹晶丽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

摘 要: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独特,前期呈现出清丽明快的特色,后期则表现出凄丽沉郁的特色。那么,同一词人的词为什么呈现出了前后迥异的风格特征呢?本文从主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 关键词: 李清照词作 时代精神 都市文学 个人经历 思想情感

从文学风格角度来讲,“风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作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作家全部作品反映出的基本特色”。(吴功正《文学风格七讲》)它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风格就此止步,相反的,风格仍然需要发展变化,正如王朝闻在论艺术风格时所说:“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正如茹志娟所说:“某些地方难变——它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活和斗争的进程不是简单的,而是好比江河那样起伏变化的。它既有所谓壮阔的特性,又有所谓小桥流水的特性。”(《谈谈艺术风格》)风格的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生活和斗争,而且需要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就其客观因素来说,由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推动,社会生活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切必然给作家的创作及风格带来影响;就其主观因素来讲,作家的个人经历、思想、艺术才能等也在发展变化,这些都影响作家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因此,探究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的缘由,就要知道时代精神、社会动荡、文学风尚是影响变化的客观因素,即风格的时代性。 关于风格的时代性,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就专就风格的时代制约性做了阐释。他说:“时运交易,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这就是说,时代运转在不断交替变迁,朴实而华丽的文风也在跟着这“交移”而发生变化,并进一步考察了自先秦以来至宋齐间文学的演变过程,指出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演变,是由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引起的。如“雅好慷慨”的建安文学的形成,是“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故,而西晋玄言诗的盛行,则源于“因谈余气”(玄谈),从而得出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

鲁迅在《热风·六十三》一文中评价日本作家时说道:“有岛氏是白桦派,是一个觉醒的,所以有这等话;但里面也免不了带些眷恋凄怆的气息。这也是时代的关系。”这些论述都指出了文学风格的发展与时代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也是由时代决定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清照一开始走上文坛时,是和某些有远大抱负的作家不同的。她当时纵然不能算是“贵妇人”,也是一个有文化教养但缺乏政治理想的上层妇女,她前期生活在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养尊处优的词人,是不会关切国计民生的,虽然她这时也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类,不过是追随前代词人之后,用比较流畅的字句,娴熟的调子,弹着古人重复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这时,词人纵然有先天的才华,也写不出后期那凄怆悲壮的词曲,这是时代精神所致。另外,她在爱情描写上毫无顾忌,也显示出都市社会风气和都市文学气氛对她的熏陶。

“靖康之乱”后,金人的笳鼓惊破了北宋腐朽统治集团的繁华梦。这时候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士大夫阶层的许多人物同样遭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李清照在事变发生时的惊慌失措,在事变过程中的怅怅恋恋的情绪,在流亡逃难中的哀怨和感伤,种种情调,都是这个阶层的人物所具有的,可以说,李清照的词这时候已经不仅是个人悲欢的反映,而且代表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阶层的情绪。这种情绪已经超出了寻常士大夫的浅愁薄恨的陈词滥调,代表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精神面貌。这些展现在她的词作中,就形成了她后期词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从上述分析看,本来就其生活地位和文化教养说,李清照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平庸的玩弄古董的、赏月吟风的、风雅的“才妇”,但由于时代变革,生活动荡,她终于成了那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喉舌,成了文辞激切不同凡响的作者,创造了空谷幽兰,不傍门户的独特风格,这完全是时代所致。 二、主观因素

作家、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变化,更多更直接地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孙犁在《风格论》一文中指出:“风格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因此,在读者方面,如果离开一个作家的思想和生活就没有方法探究和理解作家作品的风格。”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而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和态度,同时,每个作家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等也是不相同的,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和决定他怎样认识、评价和表现现实生活,影响他对艺术技巧和语言运用,等等。这些特点,在一些优秀作家的长期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必然会逐渐发展和形成他在思想艺术倾向的某些基本特色,构成他创作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作家的主观因素,对作家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李清照生于官宦兼文人之家,从小便过着宦门小姐的生活,同时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后嫁到官宦之家,成为贵妇人,婚姻美满,这种平静、安闲的幸福生活,既为她在文学道路上顺利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又限制了她的眼界,使她只能在爱情小天地里回顾低吟。而靖康之乱后,词人的身世一落千丈,由“盐絮家风人所许”的大家闺秀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婺妇”,变成了遍野哀鸿中的一只孤雁。国破家亡之痛,漂泊沦落之苦,无辜获咎之祸,接踵向词人袭来,时代的暴风雨猛烈地打击着这个封建阶级的才妇,一股浓重的阴影如同网络一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裹罩着女词人的精神,于是怨叹今不如昔,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构成了这一时期李清照词的基本内容,基调转为凄凉,具有坛浓郁的感伤色彩,构成后期词凄丽沉郁之风。

词人个人经历的急剧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词人的思想对风格的形成更是起着决定作用。“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作家的前进的思想是吸收雨露。”(孙犁《论风格》) 关于这一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首先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现过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是“隐”的,不可见的,但是,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却是“显”的,可见的。他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指出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支配文学创作、作品风格的形成,都是和作家的思想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会写出什么文学作品,作品和人的思想感情活动是内外相符的。“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又沉郁顿挫之作。”(袁枚《随园诗话》)就是这个道理。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已不得不走出安谧的书斋,面对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这时她恍然大悟,原来她一向不关心的国家大事却决定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于是她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从时代的巨变中看到了统治阶级暴露出来的各种弱点和罪恶,她对偏安江左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南宋小朝廷表示极大不满,对辱国求和的奸臣深恶痛绝,与此同时,她与当时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燃烧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感到自身的孤独无力,从而产生了深刻的忧伤,悲观情调明显地流露在她后期的词作里,然而,悲观的背后却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恢复故国家园的渴望,同她的爱国热情交织在一起,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轻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的愁和恨,这种个人经历剧变所带来的复杂思想感情,表现在她的作品中,就形成了后期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以上,我们从时代精神、个人经历及思想感情变化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词人前后期词艺术风格出现差异的原因。此外,诸如作家艺术才华、个人气质等也对风格的形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纵观《漱玉词》,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多以怜花、咏酒、伤春、悲秋等日常生活和个人悲愁为题材,题材虽狭小,却能逼真、传神地表达出真挚动人的感情,使读者能以小窥大,平中见奇,于细微处见精华,表现了词人高度的艺术才华,不愧为婉约之宗。她那压倒须眉之作,在两宋词坛上开创了新的蹊径,那菊花般的艺术风格更是标新立异开创了一代词风,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应很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李清照.漱玉词.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罗斯宁,彭玉平.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5]刘逸生.宋词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 [6]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