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系统论的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一般来说,构成系统至少有3个条件:(1)系统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2)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由生态系统衍生出的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家庭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认知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他们对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反思,其中一个成员做出一些改变会导致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的变化。以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来审视现代社会的传承,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家庭系统内的各要素对家庭成员的综合作用。
家风,是家庭中稳定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家庭成员彼此互动、生活方式、道德行为、环境营造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来,其核心是家庭的价值观,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家庭文化,是家庭的灵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我们所倡导的好家风传承,包含着继承和传递两个含义,即继承中华传统和自己家族中优良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同时将这些优良的成分发扬光大,传递给下一代,形成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赋予家庭的重要育人使命是顺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良好家风传承。家风传承核心要素包含在家庭的价值观、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行为规则、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构成的诸多要素之中,体现特殊的育人功能:一是导向功能。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家庭观念是方向、是理想、是家庭为之努力的目标;二是凝聚功能。家庭价值观被家庭成员认同,是家庭成员之间凝聚的粘合剂,将加大家庭的向心力、减少离心力,促进家庭内部的关系和睦;三是制约功能。家规、家训等体现家庭制度文化的特定规范一旦深入人心,会对家庭成员的言行具有制约力,这种制约力越大,越轨行为越少;四是激励功能。一个家庭的家风正,家庭成员便会心情愉快、幸福舒畅,共同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生活方式,反过来又会激励家庭成员建设家庭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家风传承是家庭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成为新时代认识家庭问题和家庭工作的主旋律。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给家庭指导者和广大家长的启示是:不是孤立存在的传承家风与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家风传承是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注重家庭的整体功能优化,是好家风传承的必经途径,应当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着力点。
一、培育正确价值观,把握传承好家风的方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体现在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中。如抱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常常不顾他人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过于看重金钱,把“一切为了钱”当作生活信条和行为准则的人,会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或以金钱作为取得更多既得利益的“敲门砖”。父母的价值观往往成为观察社会现象、形成辨别是与非、荣与辱的尺度,成为指导行为的依据。所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好家风传承的核心内容。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简单的口号,其中具有教孩子做人的实实在在的内涵。比如爱国:教孩子从小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家乡,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中国人,就是为孩子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敬业:对孩子来说,培养爱学习、勤奋钻研的好习惯,就是为他们日后的爱岗敬业打基础;诚信:自幼教导孩子诚实做人,他就会鄙视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和坑蒙拐骗的不法之徒,学会做人做事诚实守信的好品性;友善:家人之间友善相待,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祖孙之间互敬互爱、互学互助,孩子就很容易将这种最基本的人际相处之道拓展到与同伴、老师、社会上更多人的相处之中。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孩子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父母以自身言行影响孩子的同时,更要指导孩子学会独自面对社会现实,对道德现象进行识别、评价,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在解决矛盾、冲突中作出选择,以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社会主流文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行为。
二、注重家庭关系和谐,在人际互动中传承好家风
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培育良好家风关键。家庭是人际关系最单纯、也是最复杂的地方。之所以单纯,是因为它通常只涉及自家人。由于相处密切互相之间比较了解,更容易彼此包容和欣赏;而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家人朝夕相处,摩擦的机会也多,相互付出多、要求也多,反而不容易客观冷静地看问题。生长在温馨而充满爱的家庭中,孩子容易把世界看作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而在冷漠和无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把世界看作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的理念,就是对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具体要求。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其要领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这是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前提。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和特有的权利,平等相待;还要彼此接纳包容,以同理心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承认家庭成员的不完美,大度面对缺陷与过失,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和挖掘每个人发挥自身优势潜能。
夫妻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起点和基础,渗透到生活的一切领域,影响着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认识和成为什么样的人。妻子体贴丈夫、丈夫爱护妻子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夫妻之间充满人情味,使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懂得爱护、关心、尊重他人;夫妻之间相互帮助,感情融洽,就能够在多方面进行交流,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容易充分协商、统一要求,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夫妻关系处理好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和翁婿关系、手足关系等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家庭气氛和谐愉快,是孩子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最佳环境。
三、倡导家规家范严明,在规范约束中传承好家风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家风传承中,家规家范的确立是把正确的价值观外化为家庭日常生活中可操作的、对家庭成员具有约束力的规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示范》等家规家范,在如今依然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朱子家训》既讲修德勤俭的“大道理”,又罗列诸如洒扫庭除、不睡懒觉之类的“细功夫”。在《颜氏家训》中“夫唱妇随真和合”、“言谈举止有礼有致”都体现了家庭生活细微之处的规矩。对每个家庭而言,严明家规家范未必一定写在纸上,也无需板起面孔训人,关键是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时代特征和家庭特点、生活规范。
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在家风传承中,家庭日常礼仪的学习和运用也不可少。如长幼有序,出门进门、上下电梯让长者先走,自己随后;入席、用餐让长者先坐,自己后坐,长者动筷子传承家风与家庭教育,自己再动;在一些场合讲话,让长者先说……用这些规则作为约束,会促使孩子们学会在道德行为上要尊重长辈、尊老敬老。生活中需要礼仪的地方比比皆是、操作性强,要强调学以致用、日积月累。家规、家范、礼仪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它时刻提醒家庭成员约束自己,注意别人的存在,不可忽视别人的利益,又能帮助自我树立好的形象,增强自信。
四、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在生活体验中传承好家风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风是过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好家风传承,除了父母对孩子谆谆教诲和以身作则,还有“境教”,即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功效。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显性的、隐性的,有形的、无形的,对人的影响是一种浸润。
在物质环境方面,不同的家庭物质投入指向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家庭装饰得富丽堂皇,有的家庭布置清新淡雅。这种家庭中的表层文化反映了人们在器物选择上的价值观和审美不同传承家风与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的烙印也是不同的。奢华并不意味着文化品味高,对孩子的影响未必是积极的;简约并不意味着寒酸,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是滋润人的心灵的营养。
家庭生活方式是构成家庭文化氛围的主要成分,是人们安排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活法,是回答如何生活的问题,体现特定家庭的生活特点,涉及家庭中的交往、闲暇、消费、家务劳动等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积极向上、崇尚科学、热爱学习、爱好广泛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中,孩子也会表现出高尚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安排好家庭生活,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身边的小事上体验美好的生活,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途径,对孩子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这个体验过程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都不具备的优势资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在家庭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理解、体验每个生活细节的价值和在生活中的意义,有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关键是父母要善于营造这样的环境,敢于放手。在继承良好家风的同时,家庭也是孩子未来独立投身社会的“练兵场”。
五、助力父母素质提升,在身体力行中传承好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讲话中再次提出“注重家教”,首先就强调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和早期性的特点:“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好家风传承中,父母“身体力行、耳濡目染”的作用尤为突出。
好家风传承是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不仅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更多地表现为长者的示范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物质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读书、娱乐休闲等,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在与孩子面对面地自由接触中,各种社会观念、行为都会无拘无束地流露出来,往往没有掩饰,不包含虚假的成分,不管是否意识到和是否承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却时时处处存在着,通过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深入骨髓。正是家风传承的这个特点,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就尤为重要。首先要学习和把握传统文化和家族中好家风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努力在生活实践中践行,在孩子面前做好每一分钟的“现场直播”;其次,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将其具体化为家规、家范,并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融入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再次,发挥母亲在家庭中无可替代的凝聚力强的作用,善于协调好各种家庭关系,激发所有家庭成员的内在动力,与丈夫、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同传承好家风。
父母承担着引领好家风传承的重任,需要加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整体上优化家庭的各个要素。同时也必须承认,在当今社会,做个好父亲好母亲不是无师自通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提供社会支持,以科学的指导和周到的服务对父母更好的履行职责、传承好家风提供帮助。这不仅是为了个人、为了个体家庭,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