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周“的起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6:03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06

周姓有3个来源,1:黄帝时将军周昌的后代;2:出自姬姓,始祖为周文王,周朝的许多王族后来都以周为姓;3:由他姓或他族改为周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06

周(zhou)【文王后裔,以国为姓】周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是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地区。当今周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点零二,总人口大约在2500万。姓氏排名今序009宋序005位。【楹联】军推细柳;品合爱莲.【异姓联宗】姬.王.张.杨.贾.魏.蒋.毛【发源地】:都镐(今陕西省西安*安县西北)【图腾释义】周,密也,从用,从口.“周”字的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形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古时具有凿井汲水技能的周部落,将象征凿井技能的“周”字作为图腾和族徽,最终形成姓氏.【寻根溯源】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六、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七、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得姓始祖】后稷。系自黄帝.周姓的最早血缘先祖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轩辕氏有一曾孙名帝喾,帝喾的夫人姜尤外出游玩时,因踩了野人的脚印而怀孕,十月后生下一子。她觉得奇怪,曾几次抛弃,但孩子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姜尤于是抱回家中精心抚养,取名为“弃”,以纪念他被遗弃的经历。弃长大*后表现出超群的才智,他让部落的人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教他们种植庄稼,开荒种田,成为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农业神。虞舜见他功勋卓著,便让他担任稷官,史称“后稷”。并封他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后稷在这里发展农业,使自己的部落成为一个著名的农业部落。后稷的裔孙(即周太王)为狄所*,率领族人迁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朝被灭亡后,其宗室子孙和周朝遗民都以周为姓。由于后稷开创有功,后来便被周姓人尊称为始祖。位于陕西武功县的教稼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周姓始祖而建立的。【迁徙分布】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秦汉时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在分布: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主要分布在台北.彰化.台南.高雄等地.在台北有周氏大宗祠. 在嘉义.基隆和高雄都有苏周连姓宗亲会.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郡望堂号】周姓郡望众多。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十九个:1、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2、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3、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4、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浔阳;5、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县;6、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7、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8、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9、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县西);10、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11、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12、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13、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14、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15、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16、长安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一带;17、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18、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19、武功郡,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宗族特征】1周姓以忠孝廉爱仁义为其主要特点,其自立堂号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2、周姓之忠孝仁义也反映在其字行辈份中,如浙江一支为:“智仁圣义,中和道德,继体守义,传家以孝。”另有一支为:“孝友振家业,种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义永吉庆。” (家谱:目前在上海图书馆收藏周姓族谱3部,全国其它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周姓族谱861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8:07

由于《姓苑》、《元和姓纂》、《周姓史话》等书的影响,一般认为周姓起源除了上古周国和改姓以外,主要有三个,一是汝南周氏(周平王少子烈后裔),二是山东周氏(周公旦后裔),三是沛国周氏(周赧王后裔)。其实除此以外,尚有第四大主源,即吴国周氏。
吴国周氏出自吴泰伯之后。泰伯、仲雍避居荆地之后建立句吴国,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封周章为吴国君,为吴国受封之始。吴国灭亡后,王室子孙避难改姓,其中有吴、周等姓,逐步迁江西、河南、陕西等地。南之有周自此始。
关于吴国周姓的起姓,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起源于仲雍之一子。有周姓族谱说,泰伯王后无出,以弟仲雍子季简作承祧,遂成后世“兼祧”之典,仲雍另一子,为周姓始祖。二是说起源于周章。究竟是周章的嫡子还是庶子,排行第几也不清楚。三是说起源于吴亡以后的吴姓子孙。其中第三种到底起源于何支何人却不太明确。中华周氏网-专注于周姓研究的门户网站江南的周姓,多以泰伯或仲雍为始祖。已经知道的有以下几支:
常熟海虞周氏。清人周厚基修的《海虞周氏宗谱》,称常熟周姓一支出于仲雍、周章之后,宗谱从仲雍起一代代本支都记得明明白白,周厚基自己是仲雍第116世孙。云南丽江有一支周姓,也是常熟周姓的分支。
湖北咸利恩周氏。修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咸利恩周氏族谱》记载:“……武王生焉,兴周灭纣,封我祖于吴,不幸时遭越乱,以国作姓,改姬为周,九十余传而至我祖信……”。可见这支周姓出于吴国子孙。
长沙南门周氏。泰伯之后,出自江苏吴县洞庭西山,后居苏州葑门外。该支以懿冈公为分支祖,懿冈之曾孙顺宗于清康熙间徙居湘潭县城外,顺宗之孙玉斌兄弟于乾隆间再徙长沙南门内。1917年纂有支谱,堂号汝南。
陕西商洛周氏。出自周术,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二月续修的《陕西商镇周姓家谱》说:“周氏系姬姓,家于商山者,自甪里先生始,溯先生之世系而尚论之,因为荆蛮吴仲雍之乱,先生官秦博士,避乱于商山,迄今经七十余世,历时两千年。”“东汉三国时为七世至十二世,十三至十九世在晋,二十至二十二世在隋,二十三至二十五在五代,六十世时一支迁西荆州(注:北朝,府治在邓州),后又迁爬楼山(注:在商州),商州城内外所有周姓均是其后,又有一支东迁河南省邓州厚朴。”
修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陕西商县周家磨周姓家谱》也说:“荆蛮吴雍之后,姓周名讳术,字元道。秦会稽洞庭山甪里村人,因以为号。今苏州府西三十里即其地。官秦博士,避始皇乱,隐于商山。汉高祖混平定天下,以礼为罗,茹芝不出。帝所不能致者四人,先生其一也。配沙氏,生子凤翔。”该谱还记载了凤翔之后的世系,凤翔妻马氏,生子二,长洁,次浩。嗣后,不知何代何祖徙居南秦州之流峪口。至五十八代祖清,已至明初,清之孙镛徙居商州城之东上街。
其他记录不太详细的还有许多。如福建罗源周氏族谱称,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大统宗谱》、《锡山周氏世谱》、《句吴周氏世谱》、浙江的敦本堂《周氏宗谱》、乌程《南浔周氏家谱》,还有海内外许多周姓亲组织的“至德堂”也都是出自这一世系。
江西瑞昌周氏的族谱也可以作为佐证。宣统元年瑞昌尚书祠重梓《周氏大成宗谱》云:泰伯,文身断发,避居吴越之界,传十九世至汉而有术公、昌公。术公字符道,商山四皓之一,号甪里先生,京师号曰霸上先生。昌公仕汉高帝,官御史,传十三世而有瑜。瑜公字公瑾,汉宪帝兴平元年与孙策交契,建安十三年领都督赤壁大战。
周王朝分西周和东周,而周姓则有南周和北周之分。泰伯、仲雍之后裔和季历支系姬烈士之后裔,固居江南,故均称南周。北周则出自季历之后裔。有联句曰“两朝八百载歧阳启姓东西一脉,三相九公卿濂水分源南北同宗”。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