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2:26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到你这里了
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上文是否定陈述。
梁惠王问孟子:“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认为他已经很尽心治国,邻国之君没有像他一样尽心治国的,可是他的国民未见增加,邻国的国民未见减少,他困惑,因而问孟子。孟子先给他阐释了彼国之民未增加,邻国之民未减少的原因是都没有实行王道仁政,彼此是五十步笑百步。接着给他讲解王道仁政应该如何做。最后,孟子归纳一句话对梁惠王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将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说得非常简单。如何来民是诸侯很累心的事,孟子将诸侯很累心的事,视为信手拈来的小事,简单地一句话说“只要王不将灾祸归咎于年岁,天下之民会不招而至”。如果抽象地将人口增加作为诸侯平政优劣的评价指标,孟子这句话的哲学意思就是,只要不将过错归咎于客观因素,平政即可得优。倒过来说就是只要将过错归咎于自己,平政即可得优。
孟子这一将平政优劣归因于平政者是否将过错归因于自己的思想是否具有合理性呢。以前很多人将贫穷归因于人太多,一讨论与外国人的差距时,总是归因于人口太多。这种将问题归因于人口太多的观点,就是孟子说的“罪岁”,即归因于客观因素。几十年过去后,与外国人相比,差距缩小似乎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好像不能再归因于人口太多,甚至有人认为已出现劳动力不足而需要延长退休年龄。这种将问题归因于劳动力不足而要延长退休年龄的观点也是孟子说的“罪岁”。以前将差距归因于人太多是“罪岁”,现在将差距归因于劳动力不足也是“罪岁”。孟子说“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意即“罪岁,斯天下之民不至”,即“罪岁”不是正确的平政,不能平政好需要平政的事。
09年经济出现衰退,将原因归之于全球金融危机,其实也是“罪岁”。正因为“罪岁”,而不去思自身是否过错,因而采用追加大额投资猛药,结果通货恶性膨胀,更严重的衰退接踵而至。将平政不佳的原因归因于“罪岁”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孟子“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的平政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无罪岁”要求平政者不将平政不佳的原因归因于客观因素,而是要求平政者将原因归因于自己,思考自己的平政行为是否有过错。孟子的*思想是王道仁政,王道是圣治文化。圣人专为别人,不为自己,因而,发生什么过错问题,圣人不会归责别人,而是归责于自己。平政者将错误归责于自己,才会认识自己的错误,认知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也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行为。
孟子这种“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思想的正确性无容置疑,可是正确的思想,孟子又竭力推行,为什么未能成为诸侯的平政原则呢。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人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智与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他人的运气,而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他人的能力。毕竟圣人一千年才出一个,《孟子》最后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诸侯不是圣人,因而不会专为别人,不为自己。诸侯做不到专为别人,不为自己,也就做不到“无罪岁”,也就会像普通人一样将正确归于自己,将过错归于别人。如果不存在某种力量*诸侯将正确归于自己,将错误归于他人时,诸侯很难会通过自己的理性不让自己的心绪将正确归于自己,将过错归于他人。因此,孟子的这一思想如果没有王不能“罪岁”的机制,便只能是应然,因为其境况人性难以达到。孟子只要求“王无罪岁”,并没有要求是自觉地“王无罪岁”,还是受制地“王无罪岁”。因而可以,并需要给孟子的思想设置一个“王无罪岁”的机制,让平政者不能任意将正确归于自己,将过错归于他人。这个机制就是古希腊人发明的*。古希腊人的法治加上孟子的仁治,就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法治,有道德的法治应该才是符合正义原则的法治,才是人类理想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2:27
为官者享俸禄、待遇,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不要推卸作为领导的责任,勇于担当、勇于开拓、为民谋福,人民自然会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