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7: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23:40
佩玉,是古代玉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玉器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古时佩玉组合与玉组佩的佩戴方法很有讲究,不同等级、性别、年龄、爱好都会有不同的佩玉。
组绶是用来穿串玉饰的一种丝带,古时对佩玉的玉材选用和色彩的配用有一定的规范,借以显示身份和等级概念的用意不言而喻。
进则揖之,退则仰之。其中的揖是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姿,仰是指人体上身向后微仰成仰视之态。佩玉行走时,左腿起步,则身体前倾,右腿跟进须在身体后仰之后,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的佩玉,使之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有节奏的音响,一如乐曲中的宫商角徵羽之声。
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是一种创造,因为只有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使悬挂在身上的玉佩发出优美的声音,乱则声杂。佩鸣之声是作为一个君子行为规范的反映,同时还有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地人君表示自己绝无非辟之心,也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正行君子不可行无状,用玉鸣之声来规范人的行止,也称节步,以玉鸣之声驱除心中杂念,同时也是一种对礼的尊重。
佩戴玉组佩有上起颈经胸腹部而垂于膝下者,有在腰间正中佩一套或两套组佩者。商周时还不是非常讲究,也没有固定的搭配,至汉代中晚期,才相对定型,一种是垂直悬挂,一种是身体两侧垂佩,一般从上向下的次序是璧、翁仲、珩、璜、环、冲牙、玉珠,身体两侧的玉佩一般是左带玉剑,右带环玦。从发掘的玉佩实物看,佩玉除了垂直系戴外,还平行串联,声音是靠冲牙同冲牙两侧的璜相碰撞发出的。明益宣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玉佩包括银钩、珩、琚和冲牙各2件,玉璜 4件,玉坠滴8件,玉珠600多颗,分段贯穿缀连在一起,长度有66厘米,可以想象走起路来玉珠与玉璜、玉坠滴、玉冲牙相撞当会发出清越之声了。明鲁王朱檀墓、明定陵朱翊钧墓都有不同形式的组佩出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宫廷玉组佩,每副有玉叶、玉件组合,最上端是一件镂雕骑凤纹的寿星,其下是有一铜镀金的双龙提梁,横梁下挂4串玉饰件,共5行,每串有两片玉叶及卐字、寿字、双鱼、凤鸟、麒麟、双柿、宝盖和4个仙人组成。正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三《礼部》记载: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古代的佩玉细分有许多部分,如璜、珩、环、冲牙及其他组成的垂直悬挂体系,分上、中、下三部分,璜或珩位于成组玉佩的上部,作用有如扁担两端悬挂器物,起平衡作用;玉环位于成组佩玉的中部,是玉佩中表示人的身份、品德的最主要部分;冲牙成对悬于玉佩下端,行走时相撞出声,在三部分之间还悬有其他玉件并杂有玉人、玉兽片等。按商周古制,身份越高,随身的组玉佩越复杂越长;身份较低者,佩玉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至于佩玉者的步态,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走得越舒弛。天子、诸侯和代祖先受祭的尸行,在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足印的一半之处;而大夫行走时足印则应是一个挨着一个,士行走时步子之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行走的速度与身上所佩玉饰的多少、长短所形成的碰撞声音,均各有不同韵律,这样走起来很累,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非此莫君子。
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组合玉佩最早见于商周,汉以后延续组玉佩制。曹魏王粲新创制的一套玉佩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式样,这套玉佩包括蝙蝠形、飞碟形、梯形、半圆形玉佩,半璧形玉璜、带穿孔的玉环及玉珠等,玉佩为素面,雕琢纹饰者很少。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服饰,晋天子所佩白玉垂珠大绶,唐天子、五品以上所缀玉佩组合多有差别;宋、明帝王百官佩玉的形式与等级也都有严格的规定。然佩绶之间的玉环、玉珩、玉璜、冲牙等玉饰相触有声的特征则兴盛绵延数千年不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23:47
佩玉,是古代玉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玉器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古时佩玉组合与玉组佩的佩戴方法很有讲究,不同等级、性别、年龄、爱好都会有不同的佩玉。
组绶是用来穿串玉饰的一种丝带,古时对佩玉的玉材选用和色彩的配用有一定的规范,借以显示身份和等级概念的用意不言而喻。
进则揖之,退则仰之。其中的揖是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姿,仰是指人体上身向后微仰成仰视之态。佩玉行走时,左腿起步,则身体前倾,右腿跟进须在身体后仰之后,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的佩玉,使之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有节奏的音响,一如乐曲中的宫商角徵羽之声。
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是一种创造,因为只有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使悬挂在身上的玉佩发出优美的声音,乱则声杂。佩鸣之声是作为一个君子行为规范的反映,同时还有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地人君表示自己绝无非辟之心,也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正行君子不可行无状,用玉鸣之声来规范人的行止,也称节步,以玉鸣之声驱除心中杂念,同时也是一种对礼的尊重。
佩戴玉组佩有上起颈经胸腹部而垂于膝下者,有在腰间正中佩一套或两套组佩者。商周时还不是非常讲究,也没有固定的搭配,至汉代中晚期,才相对定型,一种是垂直悬挂,一种是身体两侧垂佩,一般从上向下的次序是璧、翁仲、珩、璜、环、冲牙、玉珠,身体两侧的玉佩一般是左带玉剑,右带环玦。从发掘的玉佩实物看,佩玉除了垂直系戴外,还平行串联,声音是靠冲牙同冲牙两侧的璜相碰撞发出的。明益宣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玉佩包括银钩、珩、琚和冲牙各2件,玉璜 4件,玉坠滴8件,玉珠600多颗,分段贯穿缀连在一起,长度有66厘米,可以想象走起路来玉珠与玉璜、玉坠滴、玉冲牙相撞当会发出清越之声了。明鲁王朱檀墓、明定陵朱翊钧墓都有不同形式的组佩出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宫廷玉组佩,每副有玉叶、玉件组合,最上端是一件镂雕骑凤纹的寿星,其下是有一铜镀金的双龙提梁,横梁下挂4串玉饰件,共5行,每串有两片玉叶及卐字、寿字、双鱼、凤鸟、麒麟、双柿、宝盖和4个仙人组成。正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三《礼部》记载: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古代的佩玉细分有许多部分,如璜、珩、环、冲牙及其他组成的垂直悬挂体系,分上、中、下三部分,璜或珩位于成组玉佩的上部,作用有如扁担两端悬挂器物,起平衡作用;玉环位于成组佩玉的中部,是玉佩中表示人的身份、品德的最主要部分;冲牙成对悬于玉佩下端,行走时相撞出声,在三部分之间还悬有其他玉件并杂有玉人、玉兽片等。按商周古制,身份越高,随身的组玉佩越复杂越长;身份较低者,佩玉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至于佩玉者的步态,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走得越舒弛。天子、诸侯和代祖先受祭的尸行,在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足印的一半之处;而大夫行走时足印则应是一个挨着一个,士行走时步子之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行走的速度与身上所佩玉饰的多少、长短所形成的碰撞声音,均各有不同韵律,这样走起来很累,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非此莫君子。
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组合玉佩最早见于商周,汉以后延续组玉佩制。曹魏王粲新创制的一套玉佩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式样,这套玉佩包括蝙蝠形、飞碟形、梯形、半圆形玉佩,半璧形玉璜、带穿孔的玉环及玉珠等,玉佩为素面,雕琢纹饰者很少。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服饰,晋天子所佩白玉垂珠大绶,唐天子、五品以上所缀玉佩组合多有差别;宋、明帝王百官佩玉的形式与等级也都有严格的规定。然佩绶之间的玉环、玉珩、玉璜、冲牙等玉饰相触有声的特征则兴盛绵延数千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