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7 0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4 17:48
1、每天康复训练4-6小时,上下午分开训练。
2、训练项目: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分离运动、精细活动、动作稳定性),跪立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
3、训练方法及要领:
(1)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原则是缓慢、轻柔,以不引起患者紧张及疼痛为度,总之,要在患者配合的情况下进行
(2)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分离运动、精细活动、动作稳定性):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使我们的双手得以,并能制造工具和进行高级复杂的劳动。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复杂性的操作和劳动活动都离不开上肢和手的功能。在脑瘫患儿中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不仅对于日后的生活、工作能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患儿也可以通过借助上肢和手功能的协助来完成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在进行训练之前首先要了解在正常情况下,上肢和手都有哪些重要的运动功能。
上肢和手的主要运动功能:在结构和功能上,上肢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肩、肘和腕三个关节的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肩关节在人体所有的关节中允许活动的范围最大,如整个上肢向前、向后、向内、向外、旋前、旋后以及围绕肩关节划圈做环转运动等等。肘关节的功能可允许我们的前臂伸展、屈曲、内旋和外旋等活动。腕关节的活动方位与肩关节相似,只是活动的范围相对较小。对于上肢的功能训练应该包括三个关节各个方位的功能锻炼。手指的关节在组成上相对比较复杂,但在运动功能上主要是大拇指的活动方位和范围较大,如大拇指的内收、外展、屈曲、伸展、旋内、旋外以及对掌等运动。而其他四指的运动方位和范围则相对较小,主要是伸展、屈曲、内收和外展等运动。在对手功能的康复训练中应着重对大拇指各个关节的活动进行功能开发和练习。日常生活中,大拇指的功能几乎占整个手功能的一半左右,离开了大拇指,其余四指的实用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大拇指与其余四指中的任意一指相配合,几乎能够替代过完成整个手的全部功能。在我们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中,大拇指的功能代表区比整个下肢的功能代表区还要大。
上肢与手功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
1、关节运动功能的训练。在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训练中,要根据患儿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针对各个关节以及附着在关节上各级肌肉群的相应病变,制定有效的训练方法来矫正和锻炼它们的运动功能。有些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不仅仅是由于肌肉的痉挛或肌张力的异常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在肌肉痉挛或肌张力的异常的基础上,出现了关节的畸形或半脱位,因此还可能需要借助手术治疗。训练中先要分析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随时纠正患儿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不正确的动作和姿势。
2、代偿功能的训练。患儿上肢和手功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为日后的生活工作等打基础。因此,在训练中,不仅要注重患儿关节以及肌肉等正常的运动功能锻炼;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个关节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使患儿通过各种代偿机制建立某些方面的运动功能。因为人体关节在各个方位上产生的运动,除了主要有两组相互对抗的肌肉群参与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协同肌肉组的参与;另外,每一块
肌肉几乎都同时参与某一关节的一个或多个方位的运动。
3、上肢与手功能训练的程序和方法。根据小儿在运动发育中的规律,在对脑瘫患儿上肢与手运动功能训练的程序上也可以遵循,先粗大运动后精细运动、先近端后远端等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对于上肢而言可先进行肩关节各个方位运动的训练,然后再进行肘关节和腕关节等运动的训练;对于手指功能的训练,也是先进行近端指节关节活动的功能训练,再依次进行远端指节关节活动功能的训练。在对具体某一关节活动功能的练习,然后再与其他邻近的关节活动的功能训练,再依次进行远端指节关节活动功能的训练。在对具体某一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训练时,可以先单独进行该关节活动功能的练习,然后再与其他邻近的关节活动相组合进行整体的训练。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特定关节在运动功能上的障碍加以强化练习。例如患儿在抬手拿取高处的东西时,由于伸腕能力较差,往往会尽量通过抬高整个上肢来实现其抓取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重点地加强腕关节功能的训练。在对训练动作的要求上,可以先进行精大动作的练习,然后再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同时还有注重患儿各个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训练。
4、在对患儿手指活动功能的训练中,不但要根据各个指关节的运动特点进行功能练习,而且还要结合日常生活中手指的实用功能来训练。如可先应用一些体积较大和容易握持的玩具等,通过患儿抬手、抓取、握住、放松、拍打、推拉、托起等动作,以训练他们手指较为粗大和需要力量的动作。然后再应用一些较为细小、光滑或可操作性玩具如小珠子、带按钮的电动玩具等,让其进行按压、叩击、弹拨、钩拉、夹取等较为精细和灵巧的动作,以训练他们单个手指的活动能力以及与其他手指间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
(3)跪立位训练:训练初期,如患儿不能保持跪立位,家长可辅助其稳定骨盆。
(4)站立平衡的训练:
脑瘫患儿从坐位能够起立到站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进行行走功能的训练了。因为患儿在学会起立到站位后,随着身体重心的明显上提增加了维持身体稳定性和平衡性的难度;另外在站立位时由于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明显减少,患儿主要通过双足的支撑、嵴柱的弯曲度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这使患儿下肢负重明显增加,对脑瘫患儿特别是伴有双下肢痉挛的患儿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在站立练习中至少需要患儿掌握一个方面的内容。
①学会正确的站立姿势。在训练患儿学习站立时,首先要强调在静止状态下正确的站立姿势,而不要仅仅只追求患儿能够“站得住”就行。因为站立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日后患儿能行走等打基础,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患儿在站立训练时为了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感,往往会表现出许多异常的动作和姿势,如低头、弯腿、弯腰、双腿过度分开等。这不仅会影响站立功能的练习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日后行走和其他运动功能的训练。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包括,患儿足底平踩地面、双膝和髋关节尽量伸直使双腿和躯干挺直、头居中、从侧面看患儿的双肩和双髋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双下肢可略分开但不宜太宽以免影响日后的行走训练。
②及时纠正和防止异常的站立位姿势。在站立训练过程中,患儿经常出现一些异常动作和姿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患儿惧怕摔倒或过分追求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而自行采取一些保护性动作和姿势,一般通过训练者或家属的积极教导和帮助不难克服;而另一个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患儿自身运动功能的障碍所致,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由于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障碍所引起的各种异常姿势。如患儿由于下肢肌肉的痉挛或张力增高,出现膝关节或髋关节屈曲造成伸腿和挺腰困难;患儿因小腿肌肉群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等引起足内翻或足下垂,使其在站立时能以用双足底着地;患儿大腿部肌肉群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等,造成双下肢僵直和双脚内收等等。针对这些情况,训练者或家属在训练患儿站立的同时,还要借助其他一些辅助训练方法,如按摩、牵拉、理疗以及石膏或夹板固定等,使患儿在站立训练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姿势不断加以纠正。
③站立位训练的程度和方法。与脑瘫患儿坐位训练的程序和方法基本相似,站立位的训练程序也应该是先练习扶持站立然后再练习独自站立,在训练方法和内容上,既包括静态也包括动态时的站立位平衡训练。在最初练习时,训练者或家属可握住患儿的双手或搀扶在患儿的腋下让其练习站立;另外,可以让患儿站在一个立桶或者四周都有保护性的护栏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克服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使患儿的全身协调能力得到训练。康复训练后双下肢和腰部达到一定的支撑力和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时,可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搀扶或让其逐渐远离护栏等辅助设施,并让患儿逐渐延长站立的持续时间,以锻炼其独自站立的能力和在静止时维持身体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同时,训练者或家属还要在旁边不时地进行观察,当发现患儿有异常的姿势后应及时予以纠正。
当患儿学会能独自平稳的站立一定的时间后,为了训练患儿在静态时保持身体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可采用下面一些训练方法。如让患儿的一条腿向前或向外跨越一步后站立,如此交换双腿进行反复练习,这也叫作分腿练习,避免保持身体重心向健侧的偏移;在患儿的两只脚下放置不同高度木块后练习站立,然后通过不断地交换双腿和改变木块的厚度来训练患儿单腿支撑负重的能力。对于伴有偏瘫的患儿,可有意识地让健侧下肢踩在木块上,以加强对患肢支撑能力的锻炼。
在对患儿动态站立平衡的训练中,可根据患儿瘫痪的程度、年龄以及智能状况等,采取各种各样的动作方式使患儿在身体重心发生变化,训练他们在活动中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如对于较小的患儿通过引逗他们玩玩具或做游戏等,使其上肢产生主动性的动作以带动身体的重心发生移动;对于较大一些的患儿还可应用翘翘板等来进行训练;对于能很好配合训练的患儿,可让其在身体前后、左右晃动的情况下练习站位时的平衡能力等等。
总之,在对小儿脑瘫患者的躯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中,特别是一些伴有明显的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站立位静态和动态平衡性的训练有相对较高的难度。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进度不仅要因人而异,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
(5)行走训练:
①站立位训练是行走训练的重要基础。患儿站立位训练的成绩好坏,是练习行走功能好坏和进展快慢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在行走动作中,不仅要求患儿能够协调性地进行一侧髋、膝以及踝关节的同时屈曲和伸展,并以此来完成抬腿和跨步等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求患儿在行走过程中,能够用单侧或双侧下肢支撑身体立位时的重量,并随跨步动作使身体的重心向前和跨步一侧的下肢移动,从而维持身体在动态立位时的平衡。因此,若患儿已经独自站立并能在静态和动态立位时维持身体的平衡性,那么行走训练就会相对容易许多。若患儿仅能在搀扶的情况下站立,则需要在练习行走的同时,不断强化患儿在静态和动态立位时维持身体平衡能力。
②脑瘫患儿的行走训练程序与正常儿学习走路基本相似。从训练的程序上看,对于脑瘫患儿行走的训练与对正常小儿开始学习走路的方法基本相似,如先在周围人的搀扶下或扶持栏杆等物时练习行走,然后逐渐脱离搀扶和离栏杆等进行练习行走,然后逐渐脱离搀扶和离开栏杆等进行练习行走;先在平整的地面上练习,然后在高低不平或有台阶的地方练习;行走的速度和距离也是由小到大等等。在训练的内容上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如在训练脑瘫患儿跨越障碍物时,让患儿在下台阶时先跨瘫痪侧的腿,而在上台阶时先跨健侧的腿,这样有意识的使患儿瘫痪侧的下肢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另外,在脑瘫患儿的行走练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附加训练内容就是步态的训练。
③步态训练是脑瘫患儿行走训练的关键。所谓步态也就是指我们在走路时所表现出来的姿态。脑瘫患儿由于肌肉痉挛、肌张力的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在练习行走时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异常姿态,而这些异常的步态必须在行走训练中不断的加以矫正,才有益于促进患儿行走训练的顺利进行。如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由于肌肉痉挛或肌张力异常等出现髋、膝以及踝关节等的过度屈曲或伸展,并引起患儿身体过于前倾或后仰、下肢僵直或过度屈曲、足外翻背屈或内旋和下垂等等。在患儿进行走路练习时出现抬腿、跨步以及脚跟着地等动作困难。由于患儿对下肢各种动作的控制能力降低以及行走时各种异常步态的出现,又影响了患儿对身体平衡性稳定性的维持。
对于这些异常动作和姿势的矫正,需要训练者或家属分析造成各种异常的原因,并针对引起不同肌肉群肌张力异常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训练措施进行矫正。如先让患儿仰卧在床上,然后进行牵拉、按摩治疗等;或在训练者及家属的帮助下让患儿进行伸髋、膝、踝关节的练习;或让患儿在下肢悬空和不接触床面的情况下练习协调的蹬踏动作。或者让患儿先坐在椅子上,练习双腿交替性的向前和向后滑动;或练习双足底平踏地面等等。必要时还可借助中医推拿、按摩以及理疗等方法。总之,要逐步对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局部运动障碍进行矫正训练,最终达到整体运动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另外,对于一些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的患儿,则需要侧重患儿对四肢和整个躯体的控制能力的训练。如让患儿练习走直线或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先在地面上划些脚印等让他们按脚印的划线来进行练习;也可让患儿原地练习踏步或摆动上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