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及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1:1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23:22

在1911年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准直的α射线,对厚度仅为微米级的金箔进行了轰击。大部分α粒子穿透金箔时几乎无明显偏转,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有大约1/8000的α粒子发生了巨大的偏转,甚至有部分偏转角度超过90°,甚至达到150°,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角散射。这与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完全不符,该模型认为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于原子内部,电子在其间振动。


这一现象促使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提出原子的中心存在一个由正电荷和质量紧密联系的原子核,而电子则在核外绕行。这个模型为解释大角散射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进一步通过散射公式定量描述了这一现象。盖革和马斯登的改进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他们系统地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揭示了原子核的半径上限大约为10^-14纳米。


卢瑟福的实验不仅推翻了汤姆孙的旧观点,而且为现代原子核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石。这次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新篇章,证明了原子并非如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由一个紧凑的核和环绕其的电子构成,这是对原子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扩展资料

α粒子散射实验(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引。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23:17

在1911年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准直的α射线,对厚度仅为微米级的金箔进行了轰击。大部分α粒子穿透金箔时几乎无明显偏转,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有大约1/8000的α粒子发生了巨大的偏转,甚至有部分偏转角度超过90°,甚至达到150°,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角散射。这与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完全不符,该模型认为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于原子内部,电子在其间振动。


这一现象促使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提出原子的中心存在一个由正电荷和质量紧密联系的原子核,而电子则在核外绕行。这个模型为解释大角散射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进一步通过散射公式定量描述了这一现象。盖革和马斯登的改进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他们系统地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揭示了原子核的半径上限大约为10^-14纳米。


卢瑟福的实验不仅推翻了汤姆孙的旧观点,而且为现代原子核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石。这次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新篇章,证明了原子并非如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由一个紧凑的核和环绕其的电子构成,这是对原子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扩展资料

α粒子散射实验(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引。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