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9 15:41
以往提到电动车,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以及电动车科幻、前卫等特点。如今,再一提到电动车,人们想到的除了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品牌,便是自电动车问世以来,随之而生的自燃事件。
众所周知,由于电动汽车搭载的电池其特性问题,电动汽车一旦起火要比燃油车更加迅猛,且更难扑灭,有时在熄灭明火后的一段时间,还会发生复燃,有时车辆在燃烧时甚至还会发生爆炸,危及到附近的环境。
在去年时期,纯电动车自燃事件一度让人们“谈电动色变”,尤其是特斯拉连续发生数起自燃事件。而在今年,虽然没有特斯拉太多事了,但同样发生了数十起纯电动车起火事故。
自燃事件依旧频发
其实,自汽车出现之始,汽车安全问题就一直如影随形。如今,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虽然更多还是在其新颖的功能、科幻的造型以及较为便宜的使用成本方面,但多起自燃事件还是让人们对新能源车型的安全问题有了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日,2020年内发生了20起新能源车型的起火事件。囊括多个汽车品牌,在多个城市中都有发生。
就跟燃油车一样在夏天高温时期更容易发生起火事故一样,纯电动车型也同样如此。2020年发生的20起新能源车型自燃事件,也多发生于夏天,占比高达65%。
而从城市分布来看,20起自燃事件发生在11个城市里。其中能够看出,在南方城市发生新能源车型事件更多。根据今年南方的天气来看,这些自燃事故应该不只是有高温的原因,也可能涉及到泡水等。
从汽车品牌上来看,20起自燃事件涉及15个车企。其中,广汽新能源Aion S发生过三起自燃事故“独占鳌头”,之后是众泰、理想、比亚迪也各有两起起火事故,自燃也原因各不相同。
如果简单的把新能源车型自燃事件的起火类型分为行驶中自燃、充电时自燃、停车自燃以及事故后自燃。今年的20起自燃事件中,大多都是车辆在行驶时就出现问题发生自燃,或者车辆静止停放状态下发生自燃。其次才是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和事故后自燃等。
安全问题老生常谈
虽然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原因或许不尽相同,但是细究起来都和电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除了众所周知的锂枝晶问题,电池的本身材料和品质、动力系统的布局、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充放电等都是会引起纯电动车自燃的因素。
相比燃油车起火基本围绕供油系统,纯电动车很难准确的找到起火的原因,因为存在着太多的可能性,比如难以避免的锂枝晶问题等。而且在“着火质量”方面,如火势蔓延速度、扑灭难易程度等,两者之间也有着很大的悬殊。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其一发生着火事件,都绕不开电池。毕竟,最容易引发纯电动车自燃的,就是车辆内部短路、电池老化/受损以及热失控。电动汽车电池组基本铺满车辆底部,一旦发生自燃会迅速波及全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20起自燃事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发生了三次自燃事件的Aion S,以及在福建某充电站自燃的北汽新能源EX360。
其中,前者Aion S短时间内有三辆车发生自燃,最近一次还是车主贷款买来跑滴滴的新车,开了三个月跑了两万公里左右。目前,Aion S三起自燃事故中,仅有5月发生的第一次官方给出了“疑似与车内消毒水有关”的答复。
后者北汽新能源EX360于福建某充电站内发生自燃,疑似正在充电时冒烟,随后在消防人员用水灭火时发生了爆炸。幸好周围车辆和人员疏散及时,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
电动车安全重在预防
此前,车企为了获得新能源补贴,一昧地追求补贴退坡*对于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的要求,动辄就是400—500公里的续航里程,现如今600公里以上的续航也已数见不鲜。然而,在安全还未能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这样真的好吗?
随着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续航里程的焦虑也渐渐变为安全焦虑。对此,除了在三电技术方面进行提升外,做好预防和预防也是关键。众所周知,燃烧是一个过程,如果能够在车辆完全燃烧之前作出预警,那么车内人员的逃生几率会大大增加。
而在车辆着火预警方面,纯电动车由于电池比较“娇贵”的个性,温度对其影响非常大,参考手机,温度过高会无法运行,过低时开机都难,所以电池组也会配套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检测电池温度采取加热或降温的措施,使得电池能够在适宜环境中工作。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存在,让车辆可以检测电池的温度。如果是由于电池发生问题而引发纯电动车着火,那么电池热管理系统是可以进行预警的。不过目前由于车辆异常信息较多,涉及到充放电、环境温度等,容易形成误判,所以对纯电动车起火信息的预警仍有难度。
此外,定期更换新电池、避免长时间充放电、过充电、水中长时间浸泡,更多关注车辆底盘的碰撞、定期车检,都可以很大程度避免纯电动车内的电池组出现问题,而引发自燃。总之,安全第一位,这条不管对于车企还是消费者都是最首要的定律,永远不会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