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为什么要吃粽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6 04:04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2-26 08:25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

1.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2.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3.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4.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总结

1.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因此称为“端午节”。

2.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为屈原设立端午节。

3.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丢进江里。

4.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05:3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南北朝时期梁·吴筠在《续齐谐记》中有"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投汩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救之。" 后人便沿袭成了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在湖南的汨罗江畔的屈子祠中有一副清朝郭嵩焘联云:"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正是屈原的"孤忠"赢得时人和后人的拥戴,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喜欢端午是因为屈原的缘故,是屈原使这个节日平添了一种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了绵长悠远的生命力,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有着更凝重的理解和感悟。永远的《离*》,永远的屈子,就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随西方国家的节日登陆中国,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多,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淡化甚至被蚕食了,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更甚。情人节的玫瑰早淹没了端午节的艾草和菖蒲的清香,圣诞老人拿了中国护照,也在窃笑屈原大夫的怀瑾握瑜和宁死不屈的执拗,西方的愚人节仿佛也要愚弄国民一把。大概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龙舟竞渡也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品。亚洲某国竟然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让人怀疑屈原是否也拿到绿卡,移民到国外了。 报载韩国人"抢注"了"端午节中文域名",某人花了几十万元买回;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竟然让别国注册,真是悲哀!国人中引起轩然大波。其实端午节是融化在我们中国人血液中的,先民和我们共沐一米阳光,共饮一江水,汨罗江是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文化血液,怎么也稀释不了的。 时值端午节的来临,又一次把端午节姓"伍"与姓"屈"之争推进了人们视线。 据5月23日《现代快报》载,"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到底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还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这些人早干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没人关注端午节的姓氏问题,如果不是韩国人"抢注"了"端午节中文域名",中国人还在睡梦中吧?能扯得上关系的地方*现在反而争执不息,乐此不疲。争来争去,这难道是一种荣耀吗?在笔者看来反而是一种耻辱,一种对现代文明的背叛。有争一个名份的精力,我们何不更多的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去保护那些亟待修缮和维护的古建筑,何不好好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从中挖掘有助于今世发展的文化内涵? . 从今年起,每年6月10日为全国"文化遗产日"。*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既关系到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也关系到我们民族如何走向未来。我们不能让屈原再"出国"拿绿卡。也不能让"中秋节"到其它国家去旅游。更不能让"清明节"到别的国家定居。这才是纪念节日最好的方法,这才是保卫我们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的最好办法。

希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06:5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南北朝时期梁·吴筠在《续齐谐记》中有"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投汩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救之。"
后人便沿袭成了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在湖南的汨罗江畔的屈子祠中有一副清朝郭嵩焘联云:"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正是屈原的"孤忠"赢得时人和后人的拥戴,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喜欢端午是因为屈原的缘故,是屈原使这个节日平添了一种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了绵长悠远的生命力,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有着更凝重的理解和感悟。永远的《离*》,永远的屈子,就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随西方国家的节日登陆中国,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多,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淡化甚至被蚕食了,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更甚。情人节的玫瑰早淹没了端午节的艾草和菖蒲的清香,圣诞老人拿了中国护照,也在窃笑屈原大夫的怀瑾握瑜和宁死不屈的执拗,西方的愚人节仿佛也要愚弄国民一把。大概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龙舟竞渡也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品。亚洲某国竟然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让人怀疑屈原是否也拿到绿卡,移民到国外了。
据5月23日《现代快报》载,"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到底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还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这些人早干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没人关注端午节的姓氏问题,如果不是韩国人"抢注"了"端午节中文域名",中国人还在睡梦中吧?能扯得上关系的地方*现在反而争执不息,乐此不疲。争来争去,这难道是一种荣耀吗?在笔者看来反而是一种耻辱,一种对现代文明的背叛。有争一个名份的精力,我们何不更多的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去保护那些亟待修缮和维护的古建筑,何不好好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从中挖掘有助于今世发展的文化内涵?
.
从今年起,每年6月10日为全国"文化遗产日"。*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既关系到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也关系到我们民族如何走向未来。我们不能让屈原再"出国"拿绿卡。也不能让"中秋节"到其它国家去旅游。更不能让"清明节"到别的国家定居。这才是纪念节日最好的方法,这才是保卫我们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的最好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08:26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少数地区仍有其他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0:17

为当年屈原投江自杀,当地人民怕江里的鱼吃屈原的尸体,所以用包棕子投入江中,以保屈原全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2:25

因为粽子难消化鱼的肚子饱了,就不想在吃屈原的尸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4:50

古代屈原为楚国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为怕江里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米团喂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粽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7:31

屈原投湖自尽。。。百姓把吃的洒在湖里,不想要鱼儿去吃屈原的尸体,由此演变成纪念屈原吃粽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20:46

引用前者的话:重点:
南北朝时期梁·吴筠在《续齐谐记》中有"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投汩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救之。"
后人便沿袭成了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在湖南的汨罗江畔的屈子祠中有一副清朝郭嵩焘联云:"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正是屈原的"孤忠"赢得时人和后人的拥戴,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00:17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