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梦想再飞一会儿

2024-08-02 来源:骅佗教育

栀子花香,莲荷初放,又是一个青春选择的季节。这个时候,很多青年学子面对理想的萌动与未来的憧憬,老师与家长的期待,在各种选择面前,常常会陷入迷茫……

可以选择的人生是幸运的

其实,有选择是幸运的,要好好珍惜。回想44年前,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的我,高考结束后的大学和专业都不是自己选的。我记得,望着那张录取通知书上的大学和专业名称我一脸的茫然与惊讶:我不知道这所遥远的名校、那个我完全不知道干什么的“涡轮机”专业怎么就选了我……4年后,我大学毕业何去何从也不是我选的,一张工作派遣书就把我送到了一个地方的制造厂。虽然这些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但当时对于差一点就要上山下乡的我来说,能有大学读、能有工作分配,我内心已经是万分感激。

如今,时代不同了,社会变得丰富多彩,人生多了许多选择题。选择成了经常面对的考题,它让你不省心,却促使你走向成熟、成就自我。我认为,面对选择,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三个问题:时代需要什么?我内心需要什么?自己能适应什么?

倾听时代的召唤

人在旅途,在择路远行之际,要先“望望星空、看看天气”。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专业、职业的相对优势都在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竞争也在跟着变。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网络数字时代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改变着专业、职业、岗位的面貌,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观念。创新的舞台从未像今天这么大。我们要思考:究竟学些什么才能适应社会乃至引领现代科技发展,从而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成就一份自我?这是未来给年轻人出的考题。

我想说:世界在变,机会很多。这个时代欢迎敢于挑战、葆有激情和幻想的人,时代为敢于拥抱快速变化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所以,在选择面前,要看看我们的国家现在需要怎样的人。

当然,你甚至也可以看看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并认真地想想如何出一份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把“小我”的选择融入“大我”的召唤中。

如果你是实用主义者,也应该多看看世界的变化!网络时代、数字时代、智能时代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大学、专业以及各行各业的形态与对人的要求。专业、职业、事业,业业都重要,面向未来找一个风口,乘一段时代的东风顺势而为总是件好事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

面对选择,我们可以多听各方建议,但不要盲目采纳。我认为,倾听长者的经验、智者之言固然重要,但来自内心的声音比任何来自外部的建议都更重要。

青春是拿来奋斗的,不该被世俗所禁锢。年轻或许缺少经验,但因为年轻,所以有梦想;因为年轻,所以有为梦想试错的资本。选择给了为梦想插上翅膀的机会,等待的是你内心的共振。

许多人会看重大学的品牌、专业的冷热、职业的风光、收入的高低,这是现实世界教给世人的,没有错。但拉长了时间再看,毕竟这些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一路走来都会慢慢淡去。工作五年、十年之后,还有谁在乎你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呢?一个人能将工作做成自己热爱的事业才是一生的价值所在。于人生而言,刻有“为梦想而奋斗”印迹的回忆更加精彩。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秉性、志趣、潜力、特长都不相同,对从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在竞争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优势都会有所不同。别人眼里最优的选择,不一定适合你。适合你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无论怎样,面对选择,我们不要逃避,有直面选择的勇气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坚毅你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家长们,我想说:如果孩子有梦想,不要太多去干预,就让年轻人的梦想多飞一会儿。当今社会,梦想稀缺,值得珍惜。孩子已经长大,当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时代变了,不要在孩子身上试图找回曾失去的自己。要是真爱孩子,那就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

做好选择后的准备

选择很重要,但选择只是入口的权利,选择实现价值的关键在于选择后的适应和努力。

好的大学和专业可以助推你的梦想,但不能决定你的未来。没有努力相随,即便考上了名校,短暂的风光后也有跌落深渊的可能。大学重视知识,但更崇尚素质、能力和对历史的贡献。大学为你提供了许多自由和选择,那里会给你许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你专业、课程乃至教师的选择权,给你科学研究、社团工作、创新创业、出国交流等体验机会。大学不是学习机器,也不是未来的保险箱。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怎样读大学比选择到哪里读大学更重要。

职业的选择也一样,光鲜的文凭或许是一块好的敲门砖,但不会成为你人生一路成功和幸福的保险。职业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但想走得远,更需要相对卓越的各种能力和素质,需要责任感,需要忠诚度。你自觉,你努力,在什么样的大学,在什么样的单位,你都可以拥有未来;你不自觉,你不努力,在什么样的大学,在什么样的单位,你都没有未来。所以,正确的选择能让你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壤,能收获什么还得自己去体察、去播种、去栽培、去流汗,这样,人生之树才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来。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