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李芳妃
“书上说3个月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我的孩子已经10个月了还不会爬,怎么办?”“孩子究竟该不该‘照书养’?”……
大概因为我家有三娃,同时我个人又在教育领域深耕近20年,所以近年来这样的问题我常被问到。
我懂大家没说出来的那些心声:“咱把孩子照书养,孩子他能照书长吗?”“这三胎都放开了,若要都照书养,得多费爸妈啊!”“嗨,别说照书养了,关于教育的课程、训练营可没少花钱啊!但感觉书是书、课是课,娃怎么还是那个娃呢?”……
下面,我们就先聊聊“书”对于养育的作用吧。
首先:书的角色别搞错。
育儿书是我们养育路上的好朋友,不是老师。因为育儿这件事太过多元、多面,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决定了养育的复杂性。五花八门的养育书籍,用好了能帮我们有效助力,关键时刻还有可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畅销书,都别真的当作“老师”“绝对权威”。当作一个灵活开放的“好老师”,而不是说一不二的“老学究”。因为书是死的,它诞生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也融合了写作者个体的不同背景,所以大部分的书很难做到样本足够多、对所有国家的孩子、对当下时代的特点能够完全涵盖。
其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可以“照书”,哪些“尽信书不如无书”?
很显然,当我们直接经验匮乏时,需要更多地参考他人经验——照着书做,比如你自己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却生了对龙凤胎。周围长辈也没有养育双胞胎的经验,像这种在生活工作环境、日常亲朋好友那里都无法获得有效经验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去阅读相关书籍,启发思路,充实间接经验。
另外一方面,“尽信书不如无书”——真实的信心、判断还是得来源于自己这里最靠谱。启发思路靠书,落地实践靠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落地实践里,如果觉得跟书里讲得不一样,不要成为那种对书有“绝对信仰”的人,而是边养育,边论证这本书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孩子情况的匹配程度有多少。在实践的过程里,其实你看过的书,就自动分类成了“三六九等”,有的匹配度很高,值得再次阅读或者精读。有的匹配度一般,那就找有效的使用。有的跟你孩子的情况“水土不服”,那就果断放弃不犹豫。
阅读各种教育类书籍,充实的是我们的思路和思辨力,最终在于打开我们的视野,为我们和孩子的相处和共同成长提供多种视角。试图完全“照书养娃”,不现实。灵活读书、灵活用书,兼收并蓄,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也许是更实际的选择。
(作者系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委、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小豆豆艺术馆创始人)